|
點石為寶的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大師--王樹昌![]() 王樹昌說,年輕的時候,曾經(jīng)認為只有刻苦,努力,堅持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作品。人到中年,又覺得只有悟性好,靈性夠才能做出好的作品。干了一輩子雕刻,到老了才明白,只有一個人的品質(zhì)好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作品。 石中有玉,名師門下出高徒 王樹昌出生于曲陽縣內(nèi)河,生于1946年。在高中畢業(yè)之后,分配到縣里的雕刻廠上班。 所有的一切,都是那樣的平淡無瀾。用王樹昌自己的話來說,那時候的他和所有的同齡人都是一樣。放在一起,就像是曲陽大山里的石頭一樣,看不出任何特點。如果說在這種相同的平淡之中有唯一的不同,那便是王樹昌從小就對美術(shù)有著熾熱的喜愛和天份。也正是因為他的天份和努力,才讓自嘲為山石的他成了一塊精美的璞玉! 在上學(xué)的時候,王樹昌便對美術(shù)課有著遠超出同學(xué)的喜愛。而他的繪畫天份和刻苦精神也被老師們紛紛贊揚,認為他將來在美術(shù)方面會大有前途。 果然,他的天份和努力以及老師們的贊揚和肯定沒有成為空談。王樹昌被分配到雕刻廠之后,一個影響他一生的人出現(xiàn)了。這個人,就是國內(nèi)首批中國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代表性傳承人,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大師——盧進橋。 當時的盧大師是雕刻廠的廠長,是一個專心雕刻,做事和授徒都極為嚴格的人。當時,就連在雕刻廠上班好幾年的人都很怕盧大師,怕他嚴苛的眼神,怕他嚴謹?shù)膽B(tài)度。老工人尚且如此,剛從學(xué)校畢業(yè)的年輕人遇到盧大師的時候自然加害怕。 但是,這么多學(xué)生里面有一個人卻并不害怕盧大師。相反,他見到盧大師的時候反而非常的欣喜和高興。他喜歡聽盧大師不留情面,卻字字珠譏的點評。喜歡看盧大師用一錘一攢把一塊塊山石雕刻成觀音,佛像,人物,獅虎……王樹昌以前接觸的美術(shù)只是用畫筆把人物,景色畫到紙上。而盧大師帶給他的,卻是把平面的藝術(shù)更形象,更具體的展現(xiàn)出來。 從那一刻起,王樹昌深深的迷戀上了石雕藝術(shù)。沒有白天,沒有晚上的琢磨。上班的時候別人休息,他不休息。晚上回家,他甚至會隨手抓一把黃泥,自己在屋子里模擬。 功夫從來不負有心人。 王樹昌一點一滴的努力全都被盧大師看在眼里,嘴上不說,心里卻已經(jīng)喜歡上了個執(zhí)著又不失靈活的年輕人。半年后,王樹昌順理成章的拜到了名師門下,成為了盧大師入門弟子。 ![]() 王樹昌和代表作《坐山觀音》 佳作頻出,哼哈二將揚國威 拜到了名師門下的王樹昌刻苦鉆研,雕刻的技藝一日千里。很快,他被提升為曲陽縣第二雕刻廠的車間主任。一年后,又升任曲陽縣第三雕刻廠副廠長,主抓技術(shù)生產(chǎn)。 雖然內(nèi)行的人都知道王樹昌的第一次工作升職都是因為他的技術(shù)長進,能力提升。但是,對于一些不懂的人來說,卻是因為王樹昌師從盧進橋,粘了師門的光。 對于別人的評論,王樹昌只當是充耳不聞。每天只是堅持上班工作,研究雕刻工藝。所謂清者自清,別人的評論猶在耳邊,王樹昌卻很快用事實證明了一切。 1984年,日本清大寺派人來中國前來尋找雕刻藝術(shù)家,要為寺里雕刻巨型樟木雕像“哼哈二將”。當時,有很多人想要承攬下這樣的工程,爭先把自己的雕刻作品,畫出的圖樣送到日本清大寺來客手里。但是,甲方對于送上來的作品嘴上稱贊,卻并沒有真正的確定要把工程交到誰家手里。 然而,當王樹昌把繪好的圖形和用黃泥做好的模型遞上去的時候,甲方的眼前猛然一亮,當即拍板,就是他了! 付出總會有回報,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留下的。這些話全部在王樹昌的身上實現(xiàn)了! 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鉆研沒有白費,無數(shù)個白天黑夜的用黃泥做模型也沒有白費。莫道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! 從此之后,王樹昌的名字一下被雕刻的人所熟知。當所有的人開始對他贊美的時候,王樹昌大師卻仍然不驕不燥,除了必要的接人待客之外,每天仍然和從前一樣上班工作,鉆研雕刻工藝。 在他的堅持努力下,一件件精美的雕刻藝術(shù)從他的手里誕生出來。 1992年,創(chuàng)建曲陽縣藝華雕刻廠。以大型石木雕刻為主。2009年更名為曲陽縣藝華雕塑有限公司。 德藝雙馨,實至名歸成大師 名聲越來越大,追捧和贊美的人也越來越多。但是,王樹昌大師卻仍然像幾十年前剛開始接觸雕刻的時候一樣,每天認真嚴苛的工作,一絲不茍。所謂寵辱不驚,所謂淡看春秋,不過如此了。是真正的一派大師的風范。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,由省選送到國家參加評比的推薦名額非常少,他非常淡定地參加了省的現(xiàn)場比賽評比,先是繪圖,然后是現(xiàn)場操作雕刻,只見他手握工具從容不迫地坐在前排的位置,一下一下在不到兩個半小時內(nèi)雕刻了一個完美漂亮的佛頭,經(jīng)專家評審小組一致推薦去國家參評。無波無瀾,卻是那樣的真實。這,就是一個專心研究雕刻的大師平凡,卻偉大的真實經(jīng)歷。 成為“中國工藝美術(shù)大師”之后,有更多的人注意到王大師,并且要追隨王大師。每一年,都會有很多人前來拜師。 但是,在眾多前來拜師的人里面,王大師最注重的便是門下弟子的人品。在他那里,有一條不成文,卻像鐵一樣堅硬的規(guī)定:人品不好,不收為徒。 用王大師自己的話來說,年輕的時候,曾經(jīng)認為只有刻苦,努力,堅持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作品。人到中年,又覺得只有悟性好,靈性夠才能做出好的作品。干了一輩子雕刻,到老了才明白,只有一個人的品質(zhì)好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作品。 德藝,德藝!沒有德,哪里會有藝?!對王大師的采訪已經(jīng)做完。但是,筆者對王大師樸實無華,卻勝過刀斧篆刻的為人性格所折服。 |